以太坊 发展阶段

以太坊一共将经历4个发展阶段,我们正处在第3阶段的中期。

每个发展阶段的交接过程是以 “硬分叉” 的形式完成。 所谓硬分叉即一种特殊的软件升级——该升级不向前兼容。 新软件承认过往旧软件所产生的区块链记录, 但如果你还想用旧软件生成区块,新软件不会承认该区块。 旧软件将在新软件诞生运行后逐渐从网络中下架。

之所以叫“分叉”,不叫“替换”, 是因为这代表网络社群中总有一部分人不想更新软件。 硬分叉代表社区分裂,软分叉则保持向前兼容。 分叉的自由性让区块链网络有“自我进化”的能力。 拥有更多开发者、更多使用者的分叉链具有更高的存活概率。

以太坊采用硬分叉来进行阶段升级,下面分阶段描述。

区块高度 #0

“前沿”(Frontier)阶段,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

在此期间发布了以太坊的最初版本。 它并非是一个稳定、安全的版本,主要面向开发者推广,让他们使用该软件进行试验。 以太坊最初版本的生态环境中提供了命令行界面, 可供开发者上传调智能合约,也提供挖矿模块,让整个网络中能不断生产出新的区块。 挖矿算法是采用基于工作量证明(Proof of Work, PoW)的方式进行。 在这阶段中,各项软件指标不断提升,区块链网络状况开始趋于稳定。

区块高度 #1,150,000

“家园”(Homestead)阶段, 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

以太坊软件开发的生态圈,以太坊网络的底层协议在此期间保持稳定。 社区开发者贡献的开发工具、图形界面钱包等不断完善, 普通用户也可以参与到以太坊的使用。 通过对底层协议的优化改进,加快了交易出块速度,虚拟机的各项指标基本稳定。

区块高度 #1,192,000

“DAO”安全事故分叉,2016年6月18日

以太坊区块链上一个众筹性质的智能合约 DAO (募集了1.5亿美元,相当于当时流通的以太坊的15%) 发现安全隐患“循环引用漏洞”(recursive call bug)。 该漏洞被黑客利用且从原智能合约中大量盗走以太币。 最终以太坊创始人决定采用一次软分叉、一次硬分叉方式回滚了交易, 避免了投资人的资产损失。 而不参与硬分叉的旧链最终被命名为以太坊经典 (Ethereum classic, ETC),从此与以太坊分道扬镳。

DAO事故的分叉措施为一次安全事故的挽救措施。 按照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思想以及自治的理想,任何人应该为自己的漏洞负责, 也应该认识到区块链不可逆的特性。 而本次硬分叉回滚交易的行为,确实打击了部分以太坊的信仰者, 促使他们留在旧链 ETC 上。 此次事件也成为以太坊采用激进方式处理的事件之一。

区块高度 #4,370,000

“大都会”(Metropolis)阶段。

总共分为两个步骤实施,分别是拜占庭 (Byzantium) 与君士坦丁堡 (Constantinpole) 。 拜占庭步骤将延缓区块链出块的速度。 君士坦丁堡步骤将显著增加区块链的计算难度,减少挖掘区块时候的以太币奖励。 两者将促成基于工作量证明的挖矿难度上升,最终迫使该区块链的共识方式转向权益证明 (Proof of Stake, PoS)的共识算法。 原计划于2018年实施的君士坦丁堡的时间路线图已经向后延期, 于2019年3月实施,挖矿奖励减低为每个区块2个以太币。

区块高度 #尚未确定

“宁静”(Serenity) 阶段。

在该阶段,共识算法完全转向以权益证明(PoS)的方式来进行区块挖掘, 摒弃工作量证明(PoW)的方式。 在进入该阶段后,社区的共识算法将完全改变,这对整个经济模型和社区形态会造成巨大冲击。 这部分计划尚处于讨论制订阶段,而创始人 Vitalik 也尚未就该阶段的详细安排作出说明。

以太坊社区的快速变革一直引领着公链社区在区块链2.0时代的探索步伐, 不少公链都从它派生而来,进一步发扬光大。 它的 经济模型 与 挖矿模型 与比特币相比有较大区别,下面分几方面逐一概括。以太币总量比特币的币,全部由挖矿过程产 ...